esb世博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才引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正文
学术活动
“芥子园-微景观”——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手作练习
 

微型景观手作练习,是esb世博网建筑景观教研组在设计studio中的教学实验。经过2016年春、秋季两个学期的尝试,获得一些积极的教学反馈。(图1-10)

设计课程的难度在于如何将个人化的设计变得“可说”与“可教”。设计取决于个人的经历,以及对外部设计要素的敏感程度与把控能力。因“经历”这部分取决于各位同学的机缘,故“可言传”的部分主要集中于对基本设计要素的操作训练。建筑景观规划专业也是如此。这些设计要素对初学者来说是既熟悉却又陌生,既具体却又抽象。比如与非专业人士相比,设计师需要进一步了解土壤的特性(酸、碱、盐等);要熟悉植物的性状(形状、色彩等);要考虑不可见却可被感知的能量(风、光、水),最后还要用抽象的空间、形式操作方法(均衡、比例、肌理)将多个要素恰当地整合到特定项目中,并用抽象的图形进行表达。

如何将这些要素和每位学生拉近距离,产生密切的关系呢?具体的、真实的、小比例的微景观手作练习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

设计手作练习的直接目的是使各种设计要素变得具象、亲切。对于二年级设计studio中的“微景观”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手的触摸可以感知土壤里的水分,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体会植物对阳光的敏感,通过鼻子的味觉可以闻到植物的气味,通过观看角度的变化可以试验前、中、远景的构图差异。它希望学生可以感觉将抽象的图纸与具体的空间感知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图纸上抽象的几何图形其实承载着生命,冰冷的线条其实具有重量。

2015级的微景观练习具有明确的限定:学生需在容器、植物、石、水、土壤五个因素中选择2-3个因素进行组合;总花费成本不超过100元(避免出现直接购买的情形,因网购的微盆景售价基本在100以上)。从17个作业来看,设计呈现了多样化的差异性。在植物选择方面,有苔藓、蕨类、菖蒲、多肉及蔬菜类。在容器方面,有玻璃现成品、陶瓷、混凝土隔热板废料、毛衫混凝土模子,甚至是台风刮倒的树根、树枝。在成本方面,好多同学是在汕大后山捡的废料,成本几乎为零。从数量来看,有的作业是单个容器内的要素组合,有的则是通过多个容器组成一个系列。在设计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手边找到的现成品进行即兴创作;二是根据先期构思进行的验证型设计。(图11-17)

与此次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是,2014级的作业还设有“售卖”环节。学生需在汕大的创意市集上出售自己的微景观作品。他们要练习如何向买家介绍作品特色、设计构思,体验说服买家的技巧,比较成本与收益的回报率。此环节意欲学生明白向外界进行设计传递与内部做好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职业道路拓展埋下种子。

当然,本次教学实验仍然需持谨慎态度,比如作业水平是否能够稳定持续并进一步提高,教学环节是否还可更加紧凑,多课程之间是否可以联合,或者是否可以尝试面向跨专业教学?

学生反馈

01.真正接触材料(植物,器皿,土壤……)之前,对它们的不了解让我想方案时毫无顾忌,等到找材料(在网上)时才觉十分痛苦,而在妥协退步之后买到的材料并不能形成原本设想的结果,我选择放弃原有方案。和同学一起用水泥浇筑承载器皿之后,与这些材料有了最直接的接触,才渐渐感知它们,而脑海中对这些材料的印象会慢慢被串接起来形成一些想法,在不断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想法会越来越明确。

——14建筑景观-孙洁

02.感觉是一个挺好玩的作业,做起来有动力,做完之后的小盆栽能在学院展出也是很棒的一次体验。虽然有些地方做的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但我有信心我的盆栽到我大学毕业还好好的(生机勃勃)。

——15建筑景观-谢晓群

03.首先,这门课程我十分喜欢,因为有动手的环节,凡是有动手制作的东西我都是十分感兴趣的。我认为一直沉迷在课堂中听老师讲一大堆理论知识可能会比较沉闷,有时信息量过多,大脑难以吸收完整,不过有了这个微型景观手作练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建筑景观基本知识创作我们的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增加了我们对植物的认识,了解一些植物的习性,该怎么去养护它。当成果制作出来后,发现自己的作品这么的有创意,此时的成就感飙升。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经历的是最让我难忘的,比如说和同学一起爬后山捡石头、挖苔藓的艰辛过程,这些记忆是值得怀念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手作练习不但增强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加我们对“景观”的理解,我希望这门课程能够越来越好并且其它的课程也能够有这样动手制作的环节。

——15建筑景观-张文育

04. 第一次养植物,有点小紧张哈,从一开始害怕会被自己养死,害怕浇了太多水,又怕它太干,到后来慢慢了解它的习性后,我对养植物开始有点兴趣了,这是件有趣的事情。 老师布置这作业时,不管是制造迷你花园还是排版,不知从何入手,想了很多,但是后来觉得空想不如直接动手,上手了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这个盆栽算是一个意外,我随便捡来的一个石砖底座和朋友用剩的苔藓搭配起来,可以制造出一个自然景观,大块的石头充当着坐落的大山,小苗们充当着树林,苔藓充当着一碧千里的草地。偶然的发生也可以出现一个很不错的结果。

——15建筑景观-楊嘉琪

05.小盆栽在景观规划设计一这个课程中虽然不是大作业,但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我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功夫,主要也是这个作业比较有意思,是一次实际动手操作的小作业,虽然最后做出来的成果总觉得有些不够,可是在制作小盆栽的过程中查找了许多植物的搭配与种植方法,也特地跑到野外找寻植物与石头,当然也有些是逛花店或网购得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一些问题,如:有的植物种着种着就死了,或是泥土配置不行,承托用的底盘的制作等等,但在课程中,在大家讨论与研究下也都顺利地解决。通过这次盆栽作业小练习,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过去在书本上解到了的也就是停留在植物的名称,长什么样,植物的生长习性也有介绍,但只有自己种过了体会才更加深刻,实际动手操作后才发现每种植物需要的浇水量,日晒时间,种植土壤的酸碱性都会有差异。不同植物怎样搭配好看,植物与水、石、木怎么结合去造景。

——15建筑景观-王乐聪、邹世麟

06. 这是一个作业,在此之前,我只知哪些植物可以吸电脑辐射,对于一些天天要浇水才能活下去的植物冠以矫情的名号。但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看着这些只有手指大小的植物,“不能死”这个信念除去了我的lazybones,开始去查植物的习性,光照,土壤酸碱,生根粉怎么用,如何浇水,如何施肥。汕头人民广场对面的植物市场更是一周去一次。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好看的青苔的想着挖回去养。在布置小花园的时候,感觉在自己像个园丁,每晚盯着高低错落的植物会盯到入迷,天天为它们保湿喷水护理却乐在其中。小花园的植物设置其实是没有意境的,念在初犯就多多放过啦!这个过程还是享受着的。感谢这个作业。

——15建筑景观-林冬燕

07.首先非常开心能够在“景观规划设计1”课程中,看到自己亲手做的作品,并且能在学院展出,我感到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事实上,做这个盆栽的过程,个人感觉并不很轻松。当老师布置作业,给我们看贴有上届同学作品的PDF文件时,第一感觉就是:“哇,好好看,他们怎么做的,好难啊,我做不出来,是不是还要麻烦上届的师兄师姐帮我一起做啊。”但是,当我们做完,将成果照片发给老师并得到充分的肯定时,我们真的是非常开心。

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就说说我做这个盆栽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心理变化。一开始,老师让我们先去淘宝搜索“迷你景观”,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将价格筛选在100以内,根据搜索结果,我发现大部分用到的材料都是玻璃瓶、植物、土(分好几种)并有彩砂、小石子、迷你小房子等作为装饰。第一次看到时觉得很漂亮,但是每一个都是这样就感到没有新意、枯燥、千篇一律。那么怎样才能做得既能够像淘宝产品一样美观、能拿得出手,又能去除像淘宝产品一样——玻璃瓶里种植物——的感觉呢?即使这样想,但是并没有更好的方案,所以,还是继续打算以淘宝产品为模进行“复制”。

尽管有淘宝产品作为参考,并且可以买到花盆、植物等材料,然而一开始还是觉得无所适从,不敢下手,所以迟迟不想动,直到后来有一次同学们在群里讨论起“迷你花园”的时候,才真正地开始着手去做这个小盆栽,然后做得快的同学将自己的做的成果发到群里,当

时还觉的挺不可思议,零成本还可以做得这么好。于是也想尝试一下0成本制作,不过当时是已经在淘宝上买了一个陶盆,后来想买了也没关系,可以在做自己的“迷你花园”的同时,多做一个放在家里,那也挺好。

然后开始想零成本制作迷你景观所需的材料。第一次,我看到家里还未来的及回收的桶装空水桶,想到如果将水桶从中间截成两端,将有尖嘴的一半倒扣进另一半上,并在上面种植植物,这样在浇水的时候下半部分就起了底座的作用,不会漏得到处都是。于是,拿到木工坊去切割,然而切割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一,桶装水固有的颜色深,不美观(当时没想涂色彩);第二,将有尖嘴的一半倒扣在另一半上,怎样才能使它稳定站立呢?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在下半部分填入石子,利用石子与水桶上半部分凸出部分的作用力来固定,但是桶装水直径大,如果用石子,又会显得十分笨重。所以取消了这个方案。

第二次是想用木材作花盆,但是用树枝还是用其他的呢?当时正赶上台风过后,虽然校园内的树枝已经被清理过,但是稍细小的残枝依然在,当时想用用毛线把弯曲有弧度的树枝(好像是木棉的树枝,不太确定)绑成一排,在凹处填土,种植植物。但经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树枝曲直成都不同,两个树枝之间会有很大的缝隙,如果直接填土会漏出来。于是,继续走,在学校的一片“无人区”发现了一个烂根,虽然它并不能装很多土,但是想到苔藓是不需要太多土,校内蕨类植物生长的环境——岩壁——也没有很深厚的土壤,所以决定用树根作花盆开始制作。

植物的选择是与寻找花盆同步进行的。没有选择多肉而选择苔藓是因为,当苔藓获得充足的水分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我非常喜欢。接着就是选择比较高一点的植物,什么植物是和苔藓样喜阴喜湿呢?在学校里转了一圈,看到在水道背阴处生长着许多蕨类植物,继续探索还发现教师公寓附近的岩壁上不仅生长着苔藓、地锦、爬藤类植物、还有大量的蕨类,其中不乏狼尾蕨,因为比较喜欢它的叶,于是将其作为这次小盆栽的材料之一。

之前在跟同学捡石头、挖苔藓的时候已经采了土,所以接下来开始填土移植。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苔藓不是自己培育从土里长出来,而是在树根凹处填土再覆盖上去的,本来面积就小,动一下很容易滑落,为了不让苔藓轻易地滑落,所以用修剪的树根须,剪成小段从苔藓插入土中,因为非常小,所以不会影响美观性。

后来在一次帮同学找苔藓的时候又发现一个腐根,和其它两个感到形态还比较好的木材回家,又做了三个,并将它们组合,效果很不错。由于自己家里有事,回浙江了几天,回来的时候发现小盆栽枯萎了,就再一次在校园采植物,过程中在通往弘毅书院路途的水道附近看到破碎的陶片,把他们收集起来拿回家又制成了小盆栽。

像这样,做盆栽的一部分总算是告一段落,老师说要展览,要排版,还要做成小册子。顿感困难,虽然老师已经有讲过怎么排版和所需软件,但没有真正做过,就感觉自己做不好。幸好,厚着脸皮把排了好久的文件发给老师看了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最后的小册子。

回顾整一个制作盆栽和最后成果展示的小册子的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走出去!(不要只有理论,要去实践)”怎么个说法呢?一方面以我这次制作小盆栽为例,在其他同学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出来的,暂且说自己),并陆续出成果的时候,对于一开始没有太多想法还稍感焦虑的我,“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因为这既是灵感收集的过程,也是脱离理论去探索发现的过程,不管发现了什么,认识一种植物也好,发现几种植物的生活环境相似也罢,这种积累不是外在强加授予,而是自发的探索发现,这也是一种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对要探索事物的兴趣的方式。至少对于我来说,它对我所产生的的影响是,走在路上会低头看看,自己脚下可能踩了什么颜色的花,什么样的草,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可以在脑中留下什么样叶片的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下的大致印象,这样在以后学习植物的时候也能够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是从制作小册子排版来说,老师是在一开始有请高年级同学来教我们如何运用软件,并且通过另一门课的排版,也曾被老师纠正过说“边缘要卡齐,文字要像图片一样排”诸如此类,但是什么是“文字要像图片一样排,怎样算是像了图片一样排”却一直没懂,又没问,所以还是蛮怕的,越是这样就越是不想做,越是不做也就越没有东西拿出来跟老师交流,然后到老师说要作业的时候,就会想着:“反正我有就好,你管我做得怎么样。”我想,很多同学是有类似的想法,但这是一种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本性,“知难而退”很容易,“迎难而上”却很困难。得改!怎么改,靠同学自己,也得靠老师。

老师可能会问,跟老师交流跟我要说的“走出去”有啥关系,扯远!其实,并非如此,我认为仅仅依靠自己做一件事,那只是在自己的地盘转,做完这件事之后接下来重要的任务是怎么提升,怎么走出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所以交流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跟老师,同学的交流,知道自己做的事哪里有问题,想办法去改,改好了就是走出去了,而且只有第一步走出去、走稳了,才能够真正走得远。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在做一件对于自己是第一次的事情时,将事情完成后的修改、提升是与第一次尝试新鲜事物具有同等意义的原因。

——15建筑景观-李苗苗

esb世博网

2016.12.1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4-2020 esb世博网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