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处在这张画像中的什么位置?士兵们的目光都望向了何方?画上的那杆枪又指向了何处?”在汕头大学淑德书院多功能厅内,esb世博网教师温平手指着《南昌起义》的油画,一连向师生们提出了三个有关构图的问题。
台下70多名师生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随着标记好的构图线条呈现在图片上,答案昭然若揭,这是他们第一次以这种“艺术的视角”感悟党史。
4月7日,在esb世博网和明德书院协同举办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专题党课上,温平老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光辉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与美术经典作品,通过“1921年至1965年革命历史题材主题创作”、“1931年新兴版画运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55年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四个主题,从图像到历史,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温平老师遴选出《飞夺泸定桥》、《南昌起义》等油画、雕塑、版画作品,详述这些作品所涉及到的相关党史、人物、事件,以及作品的美学价值、创作手法等知识点。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美学元素,介绍作品在构图上的精妙之处,深入浅出地让大家读懂画面人物所蕴藏的情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先辈的艰难。
结合专业特色,讲好百年党史
这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不仅讲历史,也讲“专业”——美术。温平以美术作品为例说:“《南昌起义》油画里位于黄金分割线位置的周恩来让观众能够迅速捕捉出油画里的主角,枪指向的方向暗喻了革命的方向,而1959年的油画《飞夺泸定桥》里那条横穿画面的铁索桥则‘再现’了长征途中地势的险恶、战争的紧张。”
“一股横扫千钧的力量感与动态感扑面而来。”温平细致地指出了作者李宗津的每一处巧妙构图,油画里的紧拉铁索、英勇向前,呈斜线分布的一个个红军勇士被他用一条黄色的线连接起来,他提示在场的同学们感受作者如何利用构图来表现画面的“不稳定性”。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党史的敬畏之心、对红军长征的革命精神的讴歌,这种真挚而热烈的创作情感正是上世纪50年代美术经典作品难能可贵的特质。”温平告诉学生们,这一时期的主题创作真正凸显了“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理念。
“这是一堂令我印象深刻的党史课,老师对画作生动的讲解,不仅使我看到了一幅幅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更使我仿佛回到了画面中那一段段峥嵘岁月。”来自艺术学院2019级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吴洁婷说。
作者真挚而热烈的创作情感同样令学生们颇为动容。“我非常喜欢这种与专业结合的党课。以前我只对自己的专业课感兴趣,但是今天我感受到专业能力的习得必须建立在真挚的情感基础上,要有艺术表达的灵魂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学生关茜文表达了对美术党课的欣赏。
探索“艺术经典+思政”教育新路径
近年来,汕头大学一直在探寻如何在书院模式下做好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esb世博网和明德书院党总支抓住“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协同效应”等关键词,通过学院与书院教师集中调研、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思政课程,探索出“艺术经典+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esb世博网党总支书记林冬月表示,“结合专业特色,讲好百年党史”是艺术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立足点,此次《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专题党课,以党史经典美术作品所代表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专家对作品的赏析解读,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师生看到了有温度有情感的党史,看到了美术作品在完成重大命题时的思想与创新,看到了革命历史如何为艺术创作点亮心灯,也看到了经典美术作品如何为历史留下有力量、有意义的美的瞬间,从而更好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觉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据明德书院党总支书记苏冰钿介绍,“艺术经典+思政”是一个全方位、全程化的系列思政教育课程,充分利用艺术载体的丰富多样、参与性强的特征,将丰富的思政内容融入其中。今年该院结合建党100周年主题,已开展了“红色音乐经典中的党史课”“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课”,接下来,将继续研发推出“诗歌中党史”“电影中的党史”等课程。
明德书院在课程探索中将重点放在了能“以身体之”的教育形式上,在设计“艺术经典+思政”课程中,将价值体现、 能力塑造、知识传达三者相互联系,形成育人合力。在课堂之外,配合各类实践活动,例如“红色经典音乐中党史”课堂之后,结合“唱响经典红歌·喜迎百年华诞”红歌比赛,“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课堂之后,配合“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目前,配合各项体验活动,教育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文 郑云丹 余丹 游婷婷 林泽雅 图 张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