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于2019年12月16日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后的中康艺术长廊拉开帷幕。
随着“公共艺术节”十几年来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个以校园文化著称的活动逐步走入社会生活。创立十几年以来,“公共艺术节”组委会的目光一直在向外扩展;经过与多个城市与机构的沟通,“公共艺术节”在2019年终于确定了与深圳公共艺术中心的合作。
![](/__local/D/22/0C/567474AB35B7A307E9294A8A6E9_2A2E996F_2142C.jpg)
展示标识
结合第五届深圳雕塑展,汕头大学第六届“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落地于深圳莲花山公园后的中康艺术长廊。众所周知,莲花山是深圳具有标志性的邓小平像矗立的地点,是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对话的信号塔。第六届“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的选择,体现了“公共艺术节”面向全球、与世界对话的特质。深圳展场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公共艺术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再次成为现实,而且必将成为常态。
“公共艺术节”组委会与深圳公共艺术中心密切合作,从“公共艺术节”的品牌特质到“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的特性,进行了周密的分析与评估,确定了最终的展示方案。双方经过几轮讨论,最终确定了近十件大型作品运往深圳展场;汕大公共艺术专业工作组赶赴深圳,经过几天夜以继日的紧张工作,完成了作品的安装与调试工作。
深圳居民的反响出乎组委会的意料,大批市民从深圳各地赶来观展,以图一睹为快。深圳人对于“公共艺术节”融入社区表现出特有的热情与关注,对于公共艺术作品的自发讨论不时出现在现场。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学生陈飞的“五角星”、马涛老师的“城市花语”等作品,都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甚至追捧;公共艺术成为周边社区的主题,近日里市民的生活与话题无不与公共艺术相关,汕大公共艺术专业所推动的公共艺术理念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按照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与“公共艺术节”的定位:公共艺术是一种以社会生活为基点、以艺术融入为基本理念的艺术方式;艺术(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通过“被公共”的过程而融入公共生活,使之成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节”秉承“融入”的理念,一方面大范围拓宽了公共艺术概念的定义,同时鼓励所有人不仅能够欣赏艺术、也参与到艺术的互动甚至创作中来。
第六届“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的实验,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的精神特质。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合作,无疑开启了“公共艺术节”新的征途,将在公共艺术发展历程、以及“公共艺术节”发展的历史上留下明显的痕迹。第六届“公共艺术节”深圳展场的出现,给“公共艺术节”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样本,同时再次通过“公共艺术节”为汕头大学赢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__local/2/8E/05/4D350700660FDFE45D132E29EE4_214AFF8B_1E245.jpg)
巨幅墙面海报局部
![](/__local/F/01/E2/98C68F3C112A39D707C00C58EE4_F3F2F042_23397.jpg)
李严作品《太空—树》
![](/__local/1/CD/60/39D25970395E06B3DB764BA90C1_D2FCF317_2A632.jpg)
马涛作品《城市花语》之一
![](/__local/B/FC/19/0A134615EF22CAB146E5A427E60_C911CD1E_4DBA0.jpg)
吴林峰作品《空置的空间》
![](/__local/E/64/DF/8F4E7153F4917655D717BF2474F_BFD5DCE1_1B0A8.jpg)
“公共艺术节”艺术总监马涛老师与福田区副区长朱伟华在展场会面
![](/__local/D/12/76/D33A58A4C4E88FB25BF5DFCF8A4_697ACA27_202F6.jpg)
深圳雕塑展策展人张晓飞与”公共艺术节“艺术总监马涛老师及参展艺术家
esb世博网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