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b世博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才引进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院快讯>>正文
学院快讯
美育浸润行动走进高中|我们为什么读书学习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人格更加健全。秉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esb世博网党委林冬月书记邀请汕头大学执行校长王泉教授,共同走进澄海华侨中学(汕头市澄海区艺术中学),为高一和高二学生送去“为什么读书学习:我们上大学的目的”主题讲座。



讲座围绕“除了获得知识、应对考试,读书学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展开:


好奇而求知,是人的本性

古希腊三贤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求知是人的本性。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与好奇;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行以及字宙之创生,作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离愚昧,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当历史发展到相应条件时,人类开始对世界(物质和心灵)产生好奇与兴趣,并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探究世界的运动规律及本质起源。以感知观察及逻辑演绎的方式,构建对探究对象的知识体系。经过两千多年来思想体系的构建,带来今天的认知与知识。

因此,人的本性使然,促使我们学习探知求索。

读书学习让我们意识到人的认知局限

王老师分别举例讲解:从牛顿的机械世界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机械装置,就像一台机器一样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转,虽复杂但只要设置好,就可以按照设置来运行,是存在规则、因果和可预测的。

然而在牛顿之后,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提出了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他在一篇投递参评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设立的三体问题科学奖项的论文中,发现了与牛顿机械观完全不同的现象:不可确定的混沌(chaos)现象,进而提出太阳系的不稳定性。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继续发展,进入20世纪开始的量子世界,物理学著名的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引发了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之间一场持续了35年之久的关于量子物理的论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想像实验,力求证明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理论的矛盾和错误,但互补原理每次都巧妙地反驳了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使得他只好承认不确定性原理是自洽的。但这场科学的论战,从许多方面促进了玻尔观点的完善,使他在以后对互补原理的研究中,不仅运用到物理学,而且运用到其他学科,另一边,爱因斯坦也提出了经典的定域实在论。

在他们之后,贝尔(John Stewart Bell)继续思考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论争,并提出了物理学中重要的“贝尔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不等式指出:量子纠缠背后有没有一个未知的新世界或者新现象(隐变量)干预着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自然世界出现了像量子纠缠这种神奇的“表象”。如果该不等式成立,爱因斯坦获胜,如果不成立,则玻尔获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所有贝尔测试的实验结果都偏向于量子力学,它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和实在性原理与量子力学的预测相矛盾。

不仅在物理学,在天文学、哲学等所有其它学科,人类关于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因此,求知探索,学以致知,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局限并突破局限。



读书帮助我们培养具有哲思的科学与人文气质

从科学转入人文领域,王老师回溯哲学(philosophy)的本源philosophia,它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词语,由philossophia两部分构成,前者是“爱、追求”,后者指“智慧”。西方哲学和当代科学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古希腊人从哲学(爱智慧)迈出追求的脚步,人类探索自然也就开始了。从思考世界的本源、形式,提出形而上学,到探索什么是美好的社会和制度,提出美德至善,到反思自我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到思考理性与信仰的冲突,提出认识与知识的方法论,直到建立古典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宏大体系,再到近代哲学反思理性与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等,这一过程充满人文的精神和关怀。真正认识到科学真谛的人,也是对世界和人类自身关注的人文学者。

爱因斯坦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道:有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迄今为止科学都没有对他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生命力包含并统领所有其他的一切。而且在任何宇宙的运行现象之后,甚至还没有被我们定义。这种生命力叫“爱”。

王老师继而举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长诗《天真的语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开头四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的著作《世界的和谐》(The Harmony of the World):“天体运动不是别的,不过是几种声音汇成一种连续的音乐。这种音乐只能为心智所领悟,不能被人的耳朵倾听。”

还有法国作家安托万(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创作的《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无论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是诗人,作家,对世界、真善美、爱与生命等永恒主题的思考是一致的,科学与人文是互相融会贯通的。

因此,学习思考科学知识,阅读经典文学诗歌作品,与众多先贤巨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具备哲科的思维,塑造人文的气质,不断调整修正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角度。



读书可以培养智慧的心对待世界和自己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曾说过:生活中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东西,它们只是有待我们了解。我们现在了解得更多一点,畏惧的就会更少一点 (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 Now is the time to understand more, so that we my fear less)。我们的不断学习和认知是我们远离因未知而带来的恐惧。

由此,王老师分享他自己的体会:明白越多,敬畏就会更多 (The more we understand, the more awe we have)。学习的过程不是使我们骄傲、虚荣和炫耀,而是使我们更加谦卑和智慧。

人的一生有两样重要的认识:外部世界和内在自己。读书让我们常常与伟大的灵魂和思想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审视自己的人生,成为强大而谦卑的人。


深刻的读书和学习才能做真正的服务

讲座总结,王老师回应讲座开始的两段引言:

第一段是竺可桢校长19369月在浙江大学开学典礼提出的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是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是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到大学,不只是学习科目本身,而是训练自己的思想。除了学以致用,还有学以致知,提升思想,培养思辨能力,塑造有哲思的科学与人文气质。

毕业后,保持读书学习,时常与伟大灵魂对话,有智慧地面对各种困难,从而真正地服务他人和社会。

第二段是胡适校长在19326月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提出的思考:“毕业之后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求知止步,是因为不了解读书真正的价值-学以致知,不了解知识认知都有局限性,不能学以致用。

放弃理想追求,源于理想与现实差距,以致悲观失望。其根本在于认为学习读书只为知识和有用,不知可以提升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培养智慧的心,不能在读书中使自己强大,以致妥协并随波逐流。

通过正反两面对比回应,王老师给在场的同学种下一颗终身读书、终生学习的种子,保有好奇心,突破认知局限,做一个充满希望的人。

最后,王老师送给大家一首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关于希望的诗:


“希望”是那种有羽毛的事物

它在灵魂里栖居

它吟唱着没有词的曲调

永远也不停息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



撰文:庄葳

图片:澄海华侨中学

审核:林冬月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4-2020 esb世博网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